—— 2011年2月21日在焦作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申相臣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焦作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338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6.2%,比上年增加89149万元,增长16.4%。其中税收收入457437万元,比上年增加64465万元,增长16.4%。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2%。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06996万元,比上年增加171957万元,增长16.6%。年初全市各级人代会批准的支出预算合计861074万元,执行中,上级专项补助280372万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6700万元,再加上上级新增财力补助、动用上年结余结转、调入资金等安排69959万元,调整后支出预算为1248105万元。全年实际支出为调整预算的96.7%。
2.基金预算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187331万元,比上年增加107275万元,增长134%。基金预算支出188140万元,比上年增加105615万元,增长128%。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预算
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为156842万元,实际完成17808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加28715万元,增长19.2%。其中税收收入130059万元,比上年增加19333万元,增长17.5%。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
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实际完成371851万元,比上年增加85703万元,增长30%。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为246920万元,执行中,上级专项补助99789万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675万元,再加上上级新增财力补助、动用上年结余结转、调入资金等安排18380万元,调整后支出预算为384764万元。全年实际支出为调整预算的96.6%。
2.基金预算
市级基金预算收入111799万元,比上年增加63675万元,增长132.3%。主要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增加较多。市级基金预算支出77584万元,比上年增加47493万元,增长157.8%。主要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增加较多。
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省财政结算后,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主要财政工作
(一)科学发展,增强财政实力。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组织收入征管,组织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入库1.17亿元、2.09亿元、3.66亿元,增幅达到53.6%、101.7%、52.5%。规范财经收支秩序,代征政府性投融资项目税费758.32万元,检查收缴体制混库543万元,堵塞征管漏洞。大力争取政策资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达到52.76亿元,增长18.6%,其中,中央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资金2.87亿元。努力培植财源税源,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等退税1.75亿元,高新产业和政策扶持资金7144万元。
(二)突出重点,服务中心工作。围绕“工业、项目、中心城市”主题,站位全局,服务大局。筹措资金1.01亿元,投入9个产业集聚区,支持工业集群发展。兑现奖补1.79亿元,支持中铝、焦煤和风神轮胎等重点企业发展。争取资金2.8亿元,落实到焦作电厂等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落实中央新增扩内需投资5.27亿元,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基层卫生服务设施等187个公益性项目建设。融通各类资金10.33亿元,支持南水北调、郑焦城际铁路、焦作海关等重点项目,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
(三)集中财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免除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生活费补助和助学金政策2.29亿元,惠及156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二是支持农业发展。落实资金4.22亿元,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农村饮水安全等生产生活项目建设,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兑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3.22亿元,加大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支持居民生活改善。投入3200万元购置30台公交车和建设老城区供热管网、燃气管网基础设施。落实577万元用于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发放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及汽车以旧换新补贴1.35亿元,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四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落实资金1.86亿元,支持廉租房租赁补贴、新建廉租房、煤炭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四)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一是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五保对象年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200元,年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2400元,全市集中供养率达68%,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城区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22元。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9.3万名企业退休退职人员人均月增资146元,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081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五城区、县市分别提高到210元、180元,人均补差标准不低于155元、145元。
(五)持续提升,为民理财善政。确立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战略目标,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焦作”为主线,率先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四权分离”机制,实施复式预算、参与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公示、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科学、民主、绩效管理,自主研发并及时应用“财经沙盘”现代技术手段,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被媒体和专家誉为全国地方公共财政建设的标杆和样本、“中国财政最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政府投资评审、复审制度从建立到完善,确定了公共预算资源的结果导向机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年提高。探索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公开”的程序性风险防控机制,与“大办制”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和文明单位建设相互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2010年财政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期间,一是财政实力持续稳步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0.7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57.88亿元;2010年达到63.3亿元,较2005年30.2亿元增加33.1亿元,增长1.1倍;一般预算支出达到438.2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90.19亿元;2010年达到120.7亿元,较2005年45.8亿元增加74.9亿元,增长1.64倍。全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水平由2005年的919元提升到2010年的1819元,增加900元,年均增长9.9%。人均一般预算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1391元提升到2010年的3467元,增加2076元,年均增长14.6%。二是财政职能得到积极发挥。支持强农惠农、教育优先、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农业、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支出分别累计达到36.67亿元、79.38亿元、8.92亿元、53.42亿元、30.8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2.73%、17.55%、26.01%、8.11%、32.13%。省市财政“十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达28.51亿元,保障和兴办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看病、出行、安全等好事实事。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发挥调控职能,投入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结构转型等资金达到48.36亿元,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公共财政制度日趋完善。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2007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点推进了“四权分离”、复式预算、参与式预算、中长期发展预算、预算公开、评审复审、大办制、“财经沙盘”、绩效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和财政制度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财政工作无小事,居安思危多审视。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要引起我们敏锐警觉和高度重视:政府财政在“战危机、保增长、促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不懈努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还不稳固,财力可能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待提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
(一)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1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提高财政绩效,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焦作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201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原则:根据财力状况和部门实际需要,坚持积极稳妥,量入为出,量财办事,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安排收支计划。统筹兼顾,优化结构,确保个人部分支出,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确保法定民生支出,持续发展保障重点,适度偿债防范风险,研究政策适应改革。整体预算安排体现五个倾斜,即向民生投入倾斜、向城区经济发展投入倾斜、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向对外开放投入倾斜、向水利建设投入倾斜。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财税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今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比上年增长12%。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好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盘子。
(二)2011年市级预算安排
1.一般预算收支安排
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初步安排199508万元,较上年增加21422万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4606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增收16001万元;非税收入53448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增收5421万元。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99508万元,加上上级财政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补助数和上年结余结转资金,综合测算2011年总财力303169万元。其中,当年本级财力支出256074万元,扣除列收列支项目,可用财力为202626万元。
主要项目支出安排情况是:
农林水事务支出10935万元,增长10.6%;
教育支出33527万元,增长26.5%;
科学技术支出3430万元,增长10.1%;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3066万元,增长13%;
医疗卫生支出18268万元,增长35.5%;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616万元,增长39.8%;
预备费4500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7%。
按照经常性财政收入口径计算,2011年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9.2%。各项法定支出按照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安排。
2.基金预算收支安排
市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30744万元,较上年增加18945万元,增长16.9%。
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将上年结余结转基金全部编入2011年基金支出预算,市级基金支出预算总额为186231万元。支出按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原则安排。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0864万元,较上年减少3657万元,下降25%。支出预算按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留有余地原则安排。主要用于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4.社会保障预算安排
市级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安排41334万元,较上年增加7445万元,增长22%。支出预算按分项预算、量入为出、专款专用原则安排。主要用于支持医药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四、2011年财政主要任务
(一)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结构调整
一是在经济发展中促调整。认真落实各项鼓励消费的财税政策,完善家电、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机制,调动群众购买积极性,增强消费拉动力。围绕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加强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和债务管理,管好用好债券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二是在政策激励中促调整。落实鼓励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功能和平台载体作用发挥,支持构建产业集中、集群管理、自我积累、科学发展的机制。统筹运用各类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工业强市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加大传统优势行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三是在优化支出中促调整。发挥财政优化配置和基础保障作用,完善财政扶持机制,集中更多财力投入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基础建设。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支持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优化产业分工和布局,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和功能,加快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中心城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支持重大招商活动。推进焦作海关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二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力度,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综合运用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支持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户用沼气和环境污染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条件。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路桥管网建设维修和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太行山绿化、生态园建设工程和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全力支持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大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力度,建好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三)优先保障民生,提供财力支撑
以支持办好省市“十项民生工程”为重点,集中财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推进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二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提高高校助学金标准、实施普通高中助学金政策等重大教育项目实施。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职教攻坚经费筹措机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和校舍安全工程。三是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就业创业。加大社保投入,足额落实各类社会保障对象生活补助。健全城乡低保、优抚对象等补助水平正常调节机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以上,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四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公租房、廉租房保障力度,支持做好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五是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六是保障促进社会稳定。落实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政策,保障政法机关正常办公办案经费需要,支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四)持续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将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平台载体,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一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和市区利益一体化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分权制衡机制,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建设。二是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提升预算内外相统一的综合预算,完善社保预算、债务预算等复式预算制度,健全信息公开、专家论证、社会听证、人大审查等参与式预算体系。三是推进绩效财政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公物仓”、政府性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制度,推进绩效管理一体化、流程化,探索推进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有效方式。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0元。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不低于25元。加快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任务。
(五)加强“两基”建设,提高管理绩效
一是推进管理基础和基层财政建设。完善“财经沙盘”财经信息系统,扩大内外制衡度、提高公开广泛度、增强预算透明度,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和建设能力。加快支出项目库、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发挥就近监管的优势。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健全大监督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重点抓好强农惠农和民生项目的监督。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推进岗位风险权力防控、“小金库”治理、公务费用量化指标控制和预警管理等管控举措,从严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三是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先进机关和创先争优活动,提升财政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队伍“两个安全”。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勇于拼搏,敢为人先,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为焦作发展和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焦作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 2011年2月20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