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焦作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七次会议提出的“巩固好基础、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抓住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严格依法征管,集中财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支出均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
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39762万元,为年预算的117%,增长2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26760万元,为年预算的122%,增长39.5 %。财政总支出完成386270万元,为年预算的93.2%,增长25.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45553万元,为年预算的93%,增长26.7%。
2004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27806万元,为年预算的111.8%,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3361万元,为年预算的115%,增长31.7%。财政总支出完成136206万元,为年预算的94.6%,增长24.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4230万元,为年预算的93.3%,增长25.4%。
2004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7598万元,为年预算的98.3%,增长12.6%,其中市本级完成14079万元,为年预算的117.8%,增长35.5%。全市基金支出完成17611万元,为年预算的65.2%,增长6.5%,其中市本级完成10699万元,为年预算的63.6%,增长2.8%。
有关预算执行的详细情况请各位代表参阅报告附件。需要重点说明的是,2004年市本级由于超额完成收入任务,实际可供安排财力较年初预算增加7600万元,按照保稳定、保法定、保重点原则超收收入全部用于以下方面:稳定经费1340万元;偿还政府投资工程欠款2200万元;增加农业、教育、科技支出450万元;文化卫生和外宣经费支出670万元;兑现二手房交易补贴8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1000万元;四创经费600万元;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及第三届山水旅游节200万元;其他支出340万元。另外,预算执行中从挖潜改造资金调出4070万元,加上推迟半年发放地方补贴省出930万元总计5000万元用于偿还到期城建借款本息。
2004年全市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的特点是:
㈠收入增幅在较高的基数上继续攀升,收入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44358万元、226760万元,增长37.1%和39.5%,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跃居全省第五。六县(市)和解放区收入超亿元,孟州、博爱继沁阳之后收入突破2亿元,县级财政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加,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继续稳步增长,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地方税种高速增长,税收结构趋于合理。
㈡支出突出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整合有限资金集中投向群众最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最强的地方。全年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保的支出达到18610万元、49265万元、5228万元和16972万元,分别增长17.1%、16.3%、31.4%和20.6%;加大“三农”投入,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3592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368万元,农业税降低4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7906万元。争取国债资金8429万元支持农村道路和县城供水工程,筹措4188万元消除了28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829万元用于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市本级拿出7075万元支持了瑞丰纸业、蒙牛乳业等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安排18700万元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安焦作、四创、招商引资等全市中心工作,同时投入3050万元用于治理污染、背街小巷整治和城市亮化工程;安排2200 万元偿还政府工程欠款,567万元用于年终困难群众救助,提高了五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增发一个月低保金,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地方补贴等,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㈢预算执行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得到加强,规范性和透明度有所提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在县级开展试点,市本级集中支付系统向预算单位延伸,加上简化审批程序、财税库联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行,支出进度较往年度明显加快,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多地在当年得以发挥。委派会计严把授权支付关,严格各项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年终超收收入使用按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规范预算执行行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较好。
㈣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省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在规范县乡财政管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支出评价、预算听证、用款计划申报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改革间的协调配套;以国库集中收付、财税库联网、非税收入监管为重点的“金财工程”基本完成;政府采购规模达到9.5亿元,中标金额8.5亿元,节支率10.9%,各项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推动了依法理财进程,增强了财政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
各位代表,2004年全市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取得了新的成绩,但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在全省仍处于中游水平,优化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部分专款未能在年初安排到项目影响执行进度,预算编制有待于进一步细化;财政改革也需要从整体上谋划整合,做精做细;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虽然看好,但稳定的发展机制尚未确立,困难状况未能根本缓解,同时县乡工资水平偏低,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诸多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将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5年预算安排
编制2005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九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落实“五个统筹”;坚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方针,狠抓增收节支,严格依法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三农”、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支出需要;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水平;积极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005年我市经济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经济工作重心围绕促进 “软着陆”和拉长上升周期展开,新一轮的结构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发展稳定环境、深化改革都要增加大量支出,加上2004年一次性增收因素和今年减收增支因素较多,政府债务偿还也进入高峰期,预算安排难度较大。根据上述情况,建议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37117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0776万元,增长15%。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14045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5848万元,增长15%。
2005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继续实行“一般支出零增长、预算执行零追加、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同时坚持增收节支并重,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现行体制算账,当年可支配财力9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7190万元。上年安排的林浆纸项目资本金、蒙牛贴息、农业税降点补助今年不再安排腾出5240万元,其余支出维持上年水平76570万元。据此,2005年可供安排财力实际较上年增加22430万元,主要用于增加下列支出:人员经费3530万元,其中教育1000万元;抚恤、社保和卫生1000万元;基本建设3000万元;偿债7000万元;专项业务费3900万元;招商引资1500万元;农业产业化200万元;污染治理5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100万元;政策性补贴500万元;北山绿化500万元;扶贫300万元;市长预备费400万元。
三、提高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2005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筑和谐社会目标,把事关发展全局的薄弱环节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协调发展;探索用市场经济方式和公共财政理念支持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提高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围绕上述思路,2005年重点要抓好“六个坚持”:
㈠坚持发展兴财,促进经济增长。立足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地落实加快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积极服务工业强市。在集中财力的基础上,加大税收、贴息、担保政策的运用力度,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经济建设。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经济总量。推进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发展硬件。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加大对科技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㈡坚持合理聚财,做大财政“蛋糕”。正确把握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方向,积极研究政策,增加地方财力。妥善处理“取”和“予”的关系,积极放水养鱼,培植财源。严格依法征管,坚持抓“大”不放“小”,同时大力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偷税、逃税、骗税行为,确保应收尽收。清理税费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依法治税。完善财税库联网和重点税源监控机制,确保科学治税。强化小税种、国有资产收益、土地收入征管,拓宽收入渠道。全面推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征管水平。
㈢坚持为民用财,构筑和谐社会。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法定”的基础上,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免除农业税,落实好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和奶源基地建设补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做好“两个确保”、低保和再就业工作,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卫生投入,完善城乡两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困难学生、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农村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关心和改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妥善处理企业分离办社会、军转干部、离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维护稳定大局。建设图书馆、科技文化中心、群众艺术中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㈣坚持科学理财,完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基础上依托股权、产权交易开展资本运作,打造政府融资平台。完善“乡财县管”改革,建立县乡两级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化解债务风险。结合预算编制和执行开展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建立项目信息、申报、评审、考核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简化流程,完善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按照效能革命要求,整合提升各项公共财政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联动和整体效应。
㈤坚持依法治财,规范预算执行。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细化支出定额标准,建立支出项目库,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合理调度资金。强化预算监督各个环节的制度控制,完善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管的制度体系,确保资金安全。建立政府债务预算和预警机制,强化责任意识,防范债务风险。加强财务会计监督,深入开展会计行业诚信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财经秩序。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加强财税监督,从严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㈥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正确认识有限财力与无限需求、资金浪费与短缺并存的矛盾,牢记“两个务必”,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和需要装在心上。以对纳税人负责、对人民负责、用好每一分钱的态度,统筹安排各项支出,从严控制行政成本。加大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厉行节约活动,建立公用经费节约奖励机制,鼓励花小钱办大事,把资金真正用到满足公共需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各位代表,200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为“十一五”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坚定信心,不断超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