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焦作市财政局网站!

关于焦作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焦作市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和五年的财政工作

    200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千方百计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严格依法征管,合理安排支出,圆满完成了年度收支任务。
    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63527万元,增长20.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3463万元,增长27.9%。财政支出完成305325万元,增长1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72662万元,增长23.4%
    2003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01565万元,增长1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8310万元,增长26.2%。财政支出完成109432万元,增长1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1110万元,增长11.1%
    另外2003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5633万元,增长71.5%,其中市本级10393万元,增长51.6%。全市基金支出16541万元,增长72.1%,其中市本级10412万元,增长38.7%
    有关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请参阅报告说明及附表,正式决算报告经省批复后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与往年相比,2003年全市预算执行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保持同步增长,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增加36091万元,增长30.9%,增幅居全省第一。县(市)区收入普遍实现快速增长,县级平均增长29.6%,区级平均增长39.9%,沁阳、博爱、孟州、武陟四个县(市)收入超过亿元,其中沁阳市突破2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同步提高,税收收入比重达76.3%,收入总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支出,集中财力满足重点支出需要。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0.7%12.4%25.4%19.6%。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财政部门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在较短时间里筹集资金2230万元,为全市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市本级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全年共投入资金20201万元,垃圾处理厂、新区集中供热、城区绿化及游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三是财政运行情况良好,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各级收入征管部门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努力做到任务与时间同步,收入的均衡性较上年有较大提高。市本级全面推行了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年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的资金达76896万元,占当年一般预算支出的84.4%,确保了财政资金当年安排,当年支出,当年见效。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涵盖市本级和六县四区的财政城域网和广域网,财政收支业务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预算执行的效率大大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里,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财政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确立。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较1999年增长1.03倍,年均增加18358万元。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5%提高到2003年的5%,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68%提高到2003年的76.3%,五年间提高了8.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的位次由1999年的第9位前移到2003年的第6位。二是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较1999年增加174807万元,增长1.16倍。五年间全市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的投入分别为60495万元、177113万元、13796万元、136185万元。特别是近三年来,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1.5亿元,是前十年总和的两倍,城市面貌显著改观。与此同时,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干部工资拖欠问题,增加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地方津贴。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每年减轻农民负担6000多万元,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证基层政权运转、从体制上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大“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力度,全市42596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开工建设焦作师专、扩建改造了一大批中小学校,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财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优势,五年间共争取国债资金79144万元,支持了焦郑高速公路等137个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等多种手段,努力吸引与扩大投资,促进结构调整,五年中投入56023万元支持了万方集团、风神股份等144个技改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使旅游业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五年来财政围绕全市“第三次创业”,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公共财政改革推动政府理财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1999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构筑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先后推行了会计委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十几项大的改革,涉及财政管理的全部核心业务,从制度层面到技术手段都取得重大突破,走在了全省、全国财政系统的前列,受到中央领导和各大新闻媒体的肯定和关注。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经济原则逐步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各个层面,努力推动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不仅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也对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过去的五年是财政实力显著增长、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但也要看到财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一些体制性的、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如县域经济规模偏小,收支矛盾尖锐,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等。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缺位,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力度不够等。第三是财政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支出环节多,不能很好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等,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做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制订目标,明确责任,一件一件地认真解决,争取尽快取得成效。

二、2004年预算安排

    编制2004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加大支持工业力度,鼓励县域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支出结构,整合政府财力,集中资金加快发展;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教育、科技支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提高政府理财水平。
    在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收支变动因素,建议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290330万元(不含预算执行中上级追加),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86927万元,增长15%
    2004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11428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2477万元,增长15%
    根据市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2004年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突出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一般支出零增长,预算执行零追加”原则,据此,市本级一般支出预算安排(按可支配财力计算)81810万元,加上调整支出结构腾出1200万元,实际可供安排财力较上年增加16366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新增项目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000万元,农业税税率降低补助1040万元,农村公共卫生支出等850万元,城市应急系统500万元,“平安焦作”建设600万元,人才专项经费500万元,在上年基础上增加地方补贴等人员支出4676万元,结构调整资金50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00万元,地方粮储备补贴500万元,偿债资金500万元,市长预备费600万元。新增财力安排贯彻了市委加快工业强市步伐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市本级基金收支预算安排11950万元,分别增长15%14.8%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根据市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经济和财政发展实际,2004年及今后五年全市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做大一个“蛋糕”: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做大收入规模,优化收入结构,增强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建立两个机制:通过财税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建立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界定支出范围,调整支出方向,整合政府财力,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新型财政支出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三个体制: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体系。
    深化四项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国库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理财水平。
    实现五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法定、保重点,合理调度资金,科学安排支出,为政府充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上述思路的核心是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发展作为贯穿财政工作的主线,在工作中认真把握,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围绕上述思路,2004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㈠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工业强市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从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入手,通过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县区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落实企业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整合科技资金,扶持优势企业技术开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释放企业活力。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财税环境。支持县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抓住机遇做大经济规模,培育财政强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建立对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投入,减轻县级负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㈡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依法治税,创造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提高征管的科技含量,依靠严格征管堵塞收入漏洞,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政策研究,密切关注税收改革方向和体制变化动态,充分挖掘政策和体制方面的收入潜力,扩大地方财力基数。切实贯彻“收支两条线”政策,健全收罚与支出彻底脱钩机制,确保政府收入的完整性。继续做好政府性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拓宽思路和空间,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㈢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进和完善工资统发制度,健全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机制。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相关税费减负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帮助解决好复员伤残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和农村“五保户”的实际困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在中央提出降低农业税率三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低一个百分点,用三年时间取消农业税,并从今年起对67个山区贫困村的农民免征农业税,把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投入,年内消除全市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开工改造29所乡镇卫生院,三年内完成全市85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巩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果,启动“金盾工程”,支持“平安焦作”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和投资环境。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培育后续财源。继续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活动,抓住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建设契机,完善城市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㈣继续推进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基本管理制度,加强改革间的协调、整合,提高改革的整体效能。研究制定市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各级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财、税、库联网,提高政府理财的科技含量。探索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完善项目支出办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优化资本结构。加强对存量国有资产的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加快产权交易进市场步伐,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促进资本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保障资产所有者权益,搞活微观经济活动。
㈤整顿规范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和诚信建设。严格各项收支秩序,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工作,严肃查处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推进会计鉴证等社会中介行业诚信执业,维护和促进全社会诚信建设。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断增强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做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主动意识,围绕加快发展主线,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想群众之所想,急发展之所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清理压缩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预算单位服务。牢固树立求实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算实账、求实效,不图虚名,不掺水分,不搞形式主义。
    各位代表,2004年财政部门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