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焦作市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地方财政运行平稳,收支规模稳步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圆满完成了预算收支任务0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20634万元,增长1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3892万元,增长22.9%。税收返还收入63250万元,上级基数性净补助28789万元,调入预算外资金4703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争取上级专项追加支出47356万元,加上上年结转、结余18139万元,调整后全市支出预算为286129万元。当年实际支出266725万元,增长16.9%。一些项目跨年度执行,结转下年支出18554万元,滚存净结余850万元。
2002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892万元,增长22.9%,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1003万元,增长20.1%,是近几年来收支增幅最大的一年。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完成29903万元,增长7.5%;营业税完成23485万元,增长59.8%;城建税完成8344万元,增长30.3%;农业税完成11082万元,增长140.7%;企业所得税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享,完成15541万元,下降1…5.3%。全市一 般预算支出较上年增力36982万元,新增支出主要向重点支出倾斜。其中农业支出增加1744万元,增长15.3%;教育支出增加8010万元,增长24.6%;科技支出增加953万元,增长43%;社会保障、抚恤、离退休经费支出增力12367万元,增长53.6%;医疗卫生支出增力2030万元,增长29.4%。
2002年市本级总收入85679万元,增长6.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23万元,增长14.5%。税收返还收入34381万元,上级基数性净补助2210万元,调入资金1265万元,执行中争取上级专项追加支出2611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结余3206万元,调整后市本级支出预算为114995万元。当年实际支出112948万元,增长6%,结转下年支出1937万元,当年净结余110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823万元,增加6066万元,增长14.5%。其中,增值税完成16172万元,增长3%;营业税完成8232万元,增长116.8%;企业所得税完成6950万元,下降23.+7%,原因主要是国家实施所得税分享政策。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2022万元,增长11.1%。其中,城市维护费完成9063方元,增长39.6%;科技支出完成1391万元,增长44%;社保支出完成9125万元,增长103.3%;农业支出完成5122万元,增长17.5%;教育事业费完成7630万元,增长15.2%,各项法定?和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
2002年,全市基金收入9113万元,增长7%;支出完成9609万元,增长13.1%。其中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6857万元,增长35.1%o支出完成7506万元,增长19。2%。
2002年全市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有关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请各位代表参阅报告说明。上述预算执行数据在省决算批复后再编制正式财政决算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200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财政运行状况良好:一是收入总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增长21。6%,这是继2000年增长16%、2001年增长17.7%之后连续第三年实现较快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三税收入比重达75.5%,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等地方税种大幅度增长。县(市)区收入增幅普遍加快,平均较上年增长24%以上,博爱、孟州继沁阳之后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二是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日趋增强,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保障和服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确保工资发放摆在支出的首要位置,保证了公务人员、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市本级集中财力支持了四路延伸、太行山绿化、焦作师专、“一会两节”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重点工作,特别是城市亮化工程、创优拆迁和绿化、公厕改造和免费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o 2002年是我市财政支出历史上重点项目最多、公共及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最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三是预算执行方式较以往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理财更加规范透明。在细化、完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简化审批程序,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工资、政府采购和部分项目支出直接拨付给劳务提供者和商品供应商,市本级全年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达68406万元, 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3.4%。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了跟踪问效制度,规范了预算执行,杜绝了损失浪费。
二、2002年的财政工作
在圆满完成2002年预算收支任务的同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继续大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财政改革与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市财政局被财政部、人事部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进一步完善财政综合改革。一是完成了对市本级21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行业财务总监的委派工作,村财乡监和乡则统管比例分别提高到94%、100%,覆盖城乡的会计委派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政府采购规模稳步扩大,管理日趋规范。全市共完成政府采购预算金额40760万元,实际支付35976万元,节支额4784万元,节支率11.7%,市本级政府采购活动已委托中介机构承担,实现了“管办分离”;三是积极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市本级制定了国库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建立了以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会计站小额现金账户、财政国库法定账户为特色的单一账户体系,对工资性支出、政府采购支出、部分项目支出实行国库直接拨付;四是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项目评估论证,加强与预算单位的磋商沟通,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编制软件系统,提高预算编制效率;五是继续推行集中统一收费政策。纳入集中统一收费范围的企业由上年的136家增加到150家,协议缴费金额1649万元,实际入库金额1567万元,入库率达95%;六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规范资金拨付行为。建立了贯穿财政资金入口到出口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以程序监督为重点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和管理网络,确保了资金的安全有效。2002年被拒签退回或纠正的资金拨付款项50多笔,涉及金额300多万元。
2、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我省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经过宣传发动、制定方案、审批方案、组织实施和总结验收五个阶段的紧张工作,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基本结束。改革后全市农民亩均负担60元、人均负担57元,分别较改革前下降了37.9%和43.3%。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农民纳税意识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农业税征收进展顺利,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农业税收11082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1.6%。整个改革过程运行比较平稳,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和大的群众上访事件,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3、改革城区财政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市人大代表的有关建议,从2002年4月份开始由市财政会同国税、地税、工商、统计、公安等部门在四城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税源普查。经过认真测算,广泛征求意见,并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初步建立起市本级和城区间“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共享收入为主体、属地分税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关系和“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对调动城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市和城区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新体制运行几个月来效果显著,四城区进一步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财政收入较上年相比取得了较快增长。
一年来全市财政在稳定中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财政运行中仍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尽管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与发达地区同等城市比较,财力总量依然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需求。市本级重点支出多、大额支出多,国库资金调度紧张,预算平衡的难度超过以往年度。县乡两级收入渠道少、规模小,支出保障能力不足,干部教师工资中的地方补贴部分偏低。地方债务负担沉重,已经影响到预算的正常执行。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2003年预算安排
2003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我市在今后几年中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02003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效促进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力度,确保工资、法定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需要;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做到“三个确保”。
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发展已步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2003年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通盘预测分析经济运行趋势和增长潜力,考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要及所得税分享比例调整等因素,建议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算238512万元(不含预算执行中上级追加),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期目标138759万元, 比上年增长12%,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15.4%,是历年来安排增幅最高的一年。全市收入预算是指导性的,各县(市)区应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
2003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93278万元(不含预算执行中上级追加),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561万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15.9%),税收返还收入36007万元,上级基数性净补助2210万元,调入资金150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36563万元,较上年增长15.4%;农业税收1000万元,较上年增长37%;企业所得税6150万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10.6%;罚没收入及行政性收费4500万元,较上年增长26.7%;
专项收入3208万元,较上年增长0.8%。
2003年市本级一般支出预算按可支配财力算账为70506万元,比上年增加6330万元,力口上调整支出结构腾出3390万元,2003年实际新增财力972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工资性支出280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1000万元,偿债资金1000万元,四大班子南迁1000万元,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850万元,新增项目1500万元,公用经费450万元等。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0506万元,较上年增长9.9%。具体安排意见是:(1)农业支出4052万元,较上年增长10%;(2)文教卫事业费15496万元,较上年增长9.3%。其中教育事业费8460万元,较上年增长11.3%;(3)科学支出534万元,较上年增长45.5%;(4)社会保障支出1518万元,较上年增长24.6%;(5)行政管理费10055万元,较上年增长10.2%;(6)公检法司支出7963万元,较上年增长11.5%;(7)结构调整支出4700万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9.3%;(8)城市维护费5500万元,按可比口径较上年增长20.4%;(9)专项支出3208万元,较上年增长0.8%;(10)基本建设支出1500万元,较上年下降9.3%;(11)科技三项费用705万元,较上年增长20.9%;(12)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1000万元;(13)总预备费1000万元。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2003年收支预算
2003年的全市收支预算安排,既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有利条件,也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围绕收支目标,财政部门要切实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提高财政收入能力,建立稳定、持续的收入增长机制和健康、富有活力的财源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区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构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基础。认真研究加入WTO后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趋势和改革动向,立足主动,抢抓机遇,理顺和优化税收结构,切实增加地方财力。二是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加大财政对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结构调整,培育后续财源;三是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严格控制减免税,改进征管方式,强化发票管理,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打击偷漏税行为。辨证处理涵养税源、发展经济与依法征收的关系,在维护税法统一性、严肃性的前提下兼顾税收公平。四是加强政府性收费和基金管理,继续推行“收支两条线”、收支脱钩和集中统一收费政策清理压缩收费项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完善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政府收入体系。五是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原则,以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运作政府资源。重点加强城区土地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存量资产的兼
并重组、政府特许经营权及无形资产、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使用权的市场运作,把政府性资源潜在的收入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财政收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贯彻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吃饭,二要建设”方针,首先安排好各级政府公务人员、事业单位职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性支出以及政府运转的各项基本支出,完善工资发放机制,将工资直接发放到个人;继续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的投入力度,巩固农业、教育、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证和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集中财力保证重点事业支出,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中心城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全力支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继续实施太行山绿化和城市小区游园建设,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除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重点项目支出外,一般性开支实行零增长,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五、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提高政府理财水平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围绕“公共财政”改革目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力争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规范、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继续深化和完善财政收入体制。认真总结农村税费改革经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确保农民减负不反弹,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确保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和促进农村稳定;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确保政府性收入应收尽收;认真研究税收政策变化趋势,建立积极主动的应对机制,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尝试建立市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实现市、县、乡村的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政府公共支出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部门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预算决策程序,并加大计算机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市本级要全面推行规范化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同时做到与会计委派制的有效衔接,合理配置资源;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规范政府采购招投标程序,加强政府采购活动监管,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落实;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把现代信息技永全面引入财政核心业务,实现财政管理从手段到应用的现代化。
——积极探索和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国有资产为载体,以拓宽投资渠道为目标,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放宽民间及社会资金进入市场的门槛和领域,搭建新型的政府融资平台,运用多种资金和多种手段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完善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逐步落实公众参与财政管理的权力,促进财政廉政建设;深化财政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提高服务效率和行政透明度;‘加强财政法规体系建设,推进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
——完善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机制和措施。加强政府债务债权的统一管理,确保政府债务底子清楚,责任明确。盘活政府资产,消化债务包袱,减轻偿债压力。加强政府举债的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2003年的财政工作艰巨而光荣。我们坚信,有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有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今年的预算收支任务,为加快我市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