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焦作市财政局网站!

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召开

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召开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9 焦作市财政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3399号   邮编:454100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8000032   豫ICP备 050176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7号

您是第2537933名访问者

Power By 河南天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元月8日-9日在郑州召开,会议总结了去年的全省财政工作,安排2006年财政收支计划及工作要点,会议还以省政府名义表彰了全省直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省厅表彰了杰出和优秀会计工作者。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财政厅长赵江涛及其他厅领导参加了会议。
一、关于去年全省财政收支情况
    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7.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9%,增收126.9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15.5亿元,增长26.8%,增支235.5亿元。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般预算收入500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000亿元”奋斗目标,提前两年完成本届政府一般预算收支预期目标,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历史性跨越。
二、关于2006年全省预算安排
    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按增长11%安排。会议提出各市县要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能高则高,宜低则低,实事求是,不盲目攀比。各级安排支出预算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省级按粮食风险基金的50%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定良种补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
二是保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
三是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优先安排中央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贴、补贴支出,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执法办案所必需的经费。
四是保证教育、科学、农业支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大对自主创新支持力度,增加公益性文化和卫生事业投入。
五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编制管理,合理安排偿债专项资金。
    2006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初步安排46.7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支出138.5亿元,其中人员经费52.5亿元,占支出的38%,公用经费11.3亿元,占8.2%,专项支出74.4亿元,占53.7%。省级部分重点项目初步安排情况是:
1、基本建设支出7亿元,增长9.4%,增加6000万元。
2、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1.2亿元,增长20%,增加2000万元。增加部分全部用于工业结构调整。
3、科技三项费用3.87亿元,增长12%,增加4151万元。
4、各项农业支出10.6亿元,增长12%,增加11379万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安排2000万元,增加一倍。
5、教育支出25.3亿元,增长12%,增加2.71亿元。
6、医疗卫生支出5.96亿元,增长12%,增加6391万元。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今年省级还新增安排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新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县级“两馆”建设补助1000万元。2006年,省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新增财力优先安排人员、公用经费增加和法定、重点支出增长。
三、关于2006年全省财政主要工作
1、继续加强收入征管和均衡支出,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和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继续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罚没收入和政府捐赠收入管理制度。2006年7月1日起将实施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把工资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2、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工作,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增加到14.5亿元,增加农机补贴。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6年起全省标准调整为小学生年均20元,中学生年均30元,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安排,市县应安排部分要足额到位。新农合试点由25个县增加到65个县,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新改造800所乡镇卫生院,力争全省乡镇卫生院全部改造一遍。增加农村安排饮水和农民工培训投入,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村级经费管理体制,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
3、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省级今年新增加安排的工业结构调整贴息和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要优先扶持优势行业、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各地也要结构实际,增加支持重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
4、加大社会保障和重点事业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改善低收入群体就医条件。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06年起,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增加安全生产投入。
5、奖补结合,鼓励发展,进一步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2006年,及时兑现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认真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县级财力分配要优先保证工资发放、政府机构运转、法定和重点支出等。
6、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做好正式启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政府预算的各项准备工作,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改革覆盖范围,逐步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建、使用、处置、报损报废、违法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拓宽评审领域,今年50%以上的县要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做好政府债务预算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