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焦作市财政局网站!

学报告 悟思想 开新局 |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历程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对于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历程和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里首次指出“两个结合”的内容。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收入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讲话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意味着,我们党在长期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论断,突出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还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习近平著作选读》开卷篇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了进一步分析和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大论断,精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原则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第二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十个体现中国人民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词语,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第二个结合”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代表了我们党新的觉悟和新的认识高度,体现了党和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第二个结合”的必然性


2022年10月17日,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随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文化自信随之而来。”“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体现在它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己,在应对时代新课题、人类社会新挑战中发展自己,才能永葆理论生命力。为此,党的二十大郑重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收入的《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开辟和拓展符合中国实际正确道路的需要。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取得革命胜利,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同志坚持古为今用,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推动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来描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意是“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从中找到真实的结论”。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赋予了这个古老命题以新的含义,并将之视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小康”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就要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结合起来,形成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表达方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才能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焕发蓬勃生机,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内涵”,而且具有“民族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人们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特色,内含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色,内含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内含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内含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色,内含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收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也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吸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大事业、深受国际好评的大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收入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吸收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这一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实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刘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