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开辟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三交”之路,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呈现出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的历史格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
2022年,国家民委公众号开设了“三交史话”专栏,以“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将挖掘、整理、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兔年春节期间,我们挑选了部分精彩文章放入“中华文化礼包”,供您在假期细细品味。
“大夷”之功: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动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说是滚雪球式的逐步壮大,但若细看却是有层次的发展。先秦时期,先有地区性的诸族融合,然后才有大一统的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与政治格局演进过程基本一致,从西周时期的诸侯林立到春秋时期逐渐实现区域统一,与之同时,地区性的民族融汇也随之实现,到战国结束,天下归于一统,大一统式的民族融合格局也随之奠定。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深刻总结了这一历史进程:“《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得言执,各有辞也。”文中所说的“中国”即华夏;“小夷”,指赤狄、白狄、犬戎等不具国家形态、未聚合成邦国的夷狄;“大夷”,指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等已形成邦国且国力相当强大的所谓“蛮夷戎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统一,还是民族融合,楚、秦、吴、越等“大夷”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大夷”之功: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动力》,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从库木吐喇石窟看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从库木吐喇石窟看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甥舅之谊:回鹘与中原密切联系的历史佳话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为了平定叛乱,他派宗室郡王敦煌王李承寀、大将仆固怀恩前往回纥汗国借兵。回纥葛勒可汗提出将妻妹嫁给敦煌王。此后,回纥与唐朝多次和亲。可汗向唐朝上书称:“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并自请改名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唐朝与回鹘和亲后,双方常以亲属相称。顿莫贺可汗时期,回鹘自称“婿”或“子”,双方是“翁婿关系”。大中十年(856年),唐宣宗所作《遣使册回鹘可汗诏》始有“甥舅”之词:“自尔以降,谊为舅甥,岁有通和,情无诡诈。”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
入宋以后,和亲虽有终结,经由姻亲互动所结下的甥舅之谊却具有延续性,使团结友好的良性互动世代相传。可以说,甥舅之谊是回鹘与中原密切联系的有力证明,是回鹘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有力证明。
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对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宋辽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期。西夏政权控制河西地区之后,充分利用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这一地理优势,一方面从事“转手贸易”,将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等销往西域甚至更远的地区,并将来自西域的乳香、沉香、珊瑚、玉石等物产转卖至中原,另一方面对过往客商征取重税,由此获取大量利益。这些商贸活动不仅推动了西夏经济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元代为何要“仿唐、宋《会要》”,著《经世大典》?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元代为何要“仿唐、宋《会要》”,著《经世大典》?》,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元朝士人危素与他的多民族“朋友圈”
元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因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中断,反而由于各族人民的参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比如,元代各族士人之间互相馈送诗文、酬唱应作,并由此结交建立起友谊,充分体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特点。
危素是元明嬗替之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交际网络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鲜明特色,那就是既体现民族的多元性,又具有时代的跨越性。从他的交游经历,恰可窥见当时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的盛况。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修建于清代,因其中八座寺庙驻有喇嘛,由清政府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又都在古北口外,所以统称为“外八庙”。乾隆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序》记载,“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道明了修建避暑山庄的深厚用意。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兴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体现了对蒙古族、藏族信奉藏传佛教习俗的尊重,“因其教不易其俗”的主张,以及通过“深仁厚泽”,实现“柔远能迩”“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作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凝结着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历史上,我国北部、西部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一直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马匹饲养和驯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地区常年干燥少雨,当地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乳为主,对南方地区种植的具有解腻、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叶存在潜在需求。
茶马互市兴起于唐代,宋代快速发展,明朝时主要由政府垄断,清朝中叶之后逐渐转型。茶马互市的兴起,是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之间贸易活动的产物,也是农牧自然分工和茶叶生产发展基础上民族交往的结果。它推动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思想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大量儒学经典宣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成为各民族共同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加快自身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积极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学习儒学典籍,修习中原王朝史书。很多少数民族虽然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因此直接使用汉文学习和传播儒家经典、推行儒学。很多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大力推行儒学,用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和中原王朝史书,将民族文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向各民族输送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
▲本文内容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文章《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来源:中国民族报新媒体部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刘学艳 制作/石建杭
关注国家民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