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焦作市财政局网站!

2020年1月财政预算执行简要分析

简 要 分 析


年初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统筹调度力度,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元月份,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开局。但受疫情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因素叠加影响,二月份、一季度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压力较大,增速将会进一步回落。

一、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一)财政收入情况

1、财政总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3.01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上划中央级收入7.95亿元,同比下降7.9%,占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的34.6%。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06亿元,同比增长0.8%,增收0.11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完成3亿元,同比下降8.8%,减收0.2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9%;其中市直完成1.6亿元,同比下降21.2%;示范区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11.1%。四城区完成3.5亿元,同比下降10.1%,减收0.3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3.2%。六县(市)完成8.5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收0.8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6.9%。

收入结构情况:税收完成10.83亿元,同比增长3.5%,增收0.36亿元,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9%,其中主体税种完成5.93亿元,同比下降4.0%,占税收的54.8%;小税种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14.3%,占税收的45.2%。非税收入完成4.22亿元,同比下降5.5%,减收0.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8.1%。

全省收入情况: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2亿元,同比增长0.9%。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居全省第10位,较第7位的开封市、第8位的周口市和第9位的平顶山市分别少3.49亿元、3.04亿元、1.39亿元;增速(0.8%)居全省第13位,较上年同期提升2个位次,比全省平均增速低0.1个百分点。我市税收规模居全省第12位,较第7位的平顶山市、第8位的开封市、第9位的驻马店市、第10位的许昌市和第11位的信阳市分别少2.21亿元、1.32亿元、0.65亿元、0.27亿元、0.13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3.3%,增速(3.5%)居全省第7位,较上年同期提升9个位次,较全省平均增速高3.3个百分点,税收比重(71.9%)居全省第12位,较上年同期提升3个位次。

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13亿元,同比增长151.3%,增收3.09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三项土地收入完成4.93亿元,同比增长161.8%,增收3.05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673.1%,增收2.97亿元,占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66.4%。六县(市)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7.6%,增收0.12亿元,占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33.6%。

(二)财政支出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3.7亿元,同比增长20.3%,增支4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12亿元,同比增长0.1%,增支36万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8%。其中:市直完成4.67亿元,同比下降6.8%;示范区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31.1%。四城区完成3.57亿元,同比增长15.9%,增支0.4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1%。六县(市)完成14.01亿元,同比增长33.4%,增支3.5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9.1%。

全省支出情况: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063.66亿元,同比增长13%。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3.7亿元)居全省第13位,占全省支出的2.2%;支出增速(20.3%)居全省第8位,较全省平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1.75亿元,同比增长101.2%,增支5.9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三项土地支出完成6.02亿元,同比增长6.8%,增支0.38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完成7.65亿元,同比增长58.0%,增支2.81亿元,占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65.1%。六县(市)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316.8%,增支3.1亿元,占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34.9%。

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小幅增长。受春节放假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增长。元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8%,较上年同期回落13.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5%,较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从全省情况看,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9%,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0.2%,较上年同期回落17.2个百分点。

分级看,11个县(市)区除山阳区(同比下降28.1%)、解放区(同比下降6.8%)以外均实现增长,孟州增幅最高达到18.0%。从收入项目看,14个税种中7个增长7个下降。主要增收项目是:企业所得税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13.4%,增收0.4亿元,主要是制造业增收0.24亿元,房地产业增收0.14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18.9%,增收0.36亿元;契税完成0.48亿元,同比增长106.6%,增收0.25亿元,主要是本月土地交易产生契税。主要减收项目是:受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影响,增值税完成3.52亿元,同比下降11.5%,减收0.46亿元,个人所得税完成0.24亿元,同比下降28.1%,减收0.1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0.45亿元,同比下降18.4%,减收0.1亿元。

工业税收持续下降。元月份,全市工业税收完成4.47亿元,同比下降7.1%,自2019年6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呈下降趋势,减收0.34亿元,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41.6%,较上年同期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3.72亿元,同比下降6.9%,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34.7%;采矿业完成0.12亿元,同比下降12.3%,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0.62亿元,同比下降7.0%,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5.8%。具体来看,增收方面,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49.5%、增收0.23亿元,酒和饮料制造业同比增长169.8%、增收0.13亿元;减收方面,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下降59.3%、减收0.23亿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同比下降23.2%、减收0.14亿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下降38.9%、减收0.08亿元。分税种看,工业增值税同比下降36.6%,减收0.63亿元。工业行业中制造业增值税同比下降36.2%,减收0.54亿元,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值税同比下降79.3%,减收0.19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值税同比下降35.7%,减收0.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值税同比下降56.4%,减收0.08亿元;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7.8%,增收0.12亿元,主要是制造业企业所得税高增长拉动,同比增长43.3%,增收0.1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3401%,增收0.09亿元(上年基数较低)。

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带动作用增强。元月份,全市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继续保持2019年以来平稳增长的态势,对收入拉动作用明显。元月份,全市建筑业税收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收0.13亿元,拉动地方级税收增长1.3个百分点,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9.3%,较上年同期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税收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57.0%,增收0.72亿元,拉动地方级税收增长6.9个百分点,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18.4%,较上年同期占比提高6.2个百分点。

政府性基金收支快速增长。元月份,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13亿元,同比增长151.3%,增收3.09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完成4.84亿元,同比增长163.1%,主要是市级上年末土地出让收入本月入库。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1.75亿元,同比增长101.2%,增支5.91亿元,主要是月初省财政厅转贷我市第一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到位后,各级财政部门及时将债券资金拨付至项目单位,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受节前各级发放公职人员工资、兑付工程款和保障疫情防控支出等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较高。元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3.7亿元,同比增长20.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6.32亿元,同比增长20.2%,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0%。其中:教育支出5.08亿元,同比增长23.0%,增支0.9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7亿元,同比增长12.3%,增支0.49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6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支0.4亿元;农林水支出1.53亿元,同比增长28.2%,增支0.34亿元。

三、疫情对财政收入影响分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我市多数工业企业和三产服务行业仍处于停产停业状态,交通运输尚未恢复,短期内疫情会对我市财政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同时,受国家、省、市出台应对疫情的财税帮扶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叠加影响,预计二月份、一季度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增速将会进一步回落。

(一)二月份情况预计

二月份受春节假期、疫情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叠加影响,预计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3亿元,其中税收完成14.2亿元,税收占比70%。与上年同期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5.8%,减收3.8亿元;税收同比下降19.3%,减收3.4亿元。

(二)一季度情况预计

由于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发生在2月初,目前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不多,预计2月份生产经营指标低迷,将直接影响3月份的纳税申报,财税收入降幅会进一步扩大。预计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4.9亿元,其中税收完成17.4亿元,税收占比70%。与上年同期相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7.6%,减收15亿元;税收同比下降41.8%,减收12.5亿元。

1.行业分析

工业方面,因疫情影响,生产复工延迟,产品和原材料购销受物流运输中断影响处于停滞状态。同时,停产期间企业仍然承担各项费用,运行成本上升,短期内盈利能力下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将会减少。预计一季度工业税收降幅将进一步加深,一季度完成7.5亿元,同比下降28.6%,减收3亿元。

建筑业方面,目前全市各类在建工程全部停工,复工时间和施工量不确定,对建筑业税收产生冲击很大,三月份税收将会很少,预计一季度建筑业税收完成2亿元左右,同比下降50%,减收2亿元。

第三产业方面,春节是消费的高峰期,疫情发生在春节,对旅游、酒店、交通运输、餐饮、文化娱乐和零售等服务行业影响较大。住宿和餐饮业2月份基本没有税收,波及影响最大。但自去年以来住宿和餐饮业小规模纳税人免征点为10万元,原本产生的税收不多,占总体收入的比重不高,对今年财政收入影响不大。批发和零售业以往春节期间为销售旺季,税源相对充沛和强劲,对税收贡献较大,但今年受疫情影响,目前多数大型商超暂停或限时营业,主营收入将会大幅减收,预计一季度完成1亿元,同比下降52.3%,减收1.1亿元。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交易量锐减,相关税收将会大幅减少,预计一季度完成3亿元,同比下降28.6%,减收1.2亿元。

2.国家政策影响

减税降费政策影响方面,2019年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多数政策于4月份开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始于5月份,造成上年同期基数较高。今年1-4月份属于政策翘尾阶段,预计一季度有4.5亿元的影响因素,下拉财政收入增速11.3个百分点。

应对疫情冲击出台的帮扶政策影响方面,近期中央和部分省市密集出台政策,主要从财政补贴、减免税费、延期缴纳税款、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目的是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确保经济良好运行。目前,我省、我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帮扶政策,这相当于新一轮减税降费,会对财政收入产生一定的冲击。

总体看,短期内疫情会加大我市工业企业、建筑业和三产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压力,给财政税收带来较大影响,一季度组织财政收入将尤为困难。

四、工作安排

当前,我市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立足财政职责,加强统筹谋划、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一头抓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一头抓好财政运行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疫”后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供给。坚决贯彻中央、省和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发挥财政职能,将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放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及时落实应急所需防控经费,简化政府采购程序,保障防疫物资供给,对患者救治个人承担部分进行财政兜底,落实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财政补助等。密切关注各县(市)区库款运行状况,有序规范组织资金调度,对疫情防控支出有困难的,适时予以专项调度支持。确保人民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全市各级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落实落细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作配合,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既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税费优惠,也对运输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的企业给予免征政策。因疫情导致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重大影响、发生重大损失,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对受疫情影响办理纳税申报困难的中小企业,可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申报。对确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企业,可申请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超过3个月。

努力促进财政运行平稳。认真分析研判形势,聚焦疫情对财政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密切跟踪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税源分析和研判,科学制定组织收入方案,大力开展综合治税,加强税源监管,力争按期完成收入目标任务。坚决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三保支出底线,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紧盯2020年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做好民生项目资金保障工作。

全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积极筹措和安排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示范区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中心城区提质建设、支出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足额保障扶贫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继续做好资金筹措工作,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全口径政府债务监控长效机制,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继续谋划一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点项目,为后续批次债券申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