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要 分 析
10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支出进度持续加快,财政收支运行良好。
一、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一)财政收入情况
1、财政总收入:1—10月,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166.6亿元,增长13.6%。其中,上划中央级收入55.28亿元,增长19%,占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的33.2%;上划省级收入1.11亿元,增长34%,占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的0.7%。全口径税收完成127.11亿元,增长16.2%。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0.22亿元,为年预算的83.7%,超时间进度0.4个百分点,增长13.4%,增收13.06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完成36.21亿元,为年预算的82.9%,增长14.6%,增收4.62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2.8%;其中市直完成27.07亿元,为年预算的82.7%,增长13.7%;示范区完成9.14亿元,为年预算的83.4%,增长17.5%。四城区完成17.95亿元,为年预算的85.4%,超时间进度2.1个百分点,增长17.6%,增收2.69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6.3%。六县市完成56.06亿元,为年预算的83.7%,超时间进度0.4个百分点,增长11.4%,增收5.75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0.9%。
收入结构情况:税收收入完成71.7亿元,为年预算的82.7%,低于时间进度0.6个百分点,增长18.5%,增收11.19亿元,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1%,其中主体税种完成40.53亿元,增长19.8%,占税收收入的56.5%;小税种完成31.17亿元,增长16.9%,占税收收入的43.5%。非税收入完成38.52亿元,为年预算的85.6%,超时间进度2.3个百分点,增长5.1%,增收1.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4.9%。
分部门情况:全市国税部门组织入库地方级税收收入31.18亿元,增长29.9%(同口径调整后),为年预算的83.8%,超时间进度0.5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8.3%;全市地税部门组织入库地方级税收收入40.53亿元,增长11%(同口径调整后),为年预算的81.9%,低于时间进度1.4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6.8%;全市财政及其他部门组织收入38.51亿元,增长5.1%,为年预算的85.5%,超时间进度2.2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4.9%。
全省收入情况:全省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50.22亿元,增长12.1%。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110.22亿元)居全省第8位,占全省收入的3.9%,增速(13.4%)居全省第12位。全省税收收入完成1952.8亿元,增长14.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5%。我市税收收入规模(71.7亿元)居全省第9位,占全省税收收入的3.7%,增速(18.5%)居全省第6位,较全省地市级平均增速(15.5%)高3个百分点,税收比重(65.1%)居全省第14位,较全省地市级平均比重(70.2%)低5.1个百分点。
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4.79亿元,增长419.9%,为年预算的145.5%,增收36.18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三项土地收入42亿元,增长527.5%,增收35.3亿元。
(二)财政支出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2.5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0.7%,超时间进度7.4个百分点,增长15.4%,增支28.39亿元。
分级次情况: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5.93亿元,增长21.9%,为调整预算的85.3%,增支11.84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1%;其中市直完成55.32亿元,增长21.8%,为调整预算的84.8%;示范区完成10.61亿元,增长22.5%,为调整预算的88%。四城区完成28.56亿元,增长36.9%,为调整预算的89.2%,高于时间进度5.9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4%。六县市完成118.05亿元,增长8.1%,为调整预算的94.4%,高于时间进度11.1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5.5%。
全省支出情况: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039.98亿元,增长12.7%。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12.54亿元)居全省第14位,占全省支出的3.0%;支出增速(15.4%)居全省第7位,较全省地市级平均增速(13.4%)高2个百分点。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1.55亿元,增长134.3%,为调整预算的73%,增支18.08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三项土地支出28.87亿元,增长148.7%,增支17.26亿元。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全面提升,但县区间收入指标不均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年度预算收入目标,精心组织、强化征管,自5月份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势。截至10月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0.22亿元,全省排名第8位,同比增长13.4%,全省排名第12位,较上年同期提升5个位次;完成全年收入预算的83.7%,超出时间进度0.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16位,较上年同期提升1个位次。税收收入完成71.7亿元,全省排名第9位,较上年同期提升1个位次;税收增长18.5%,全省排名第6位,较上年同期提升9个位次;税收比重65.1%,全省排名第14位,较上年同期提升2个位次。分级次看,区级收入进度高于县级,县级收入进度高于市本级。市本级收入进度82.9%,低于时间进度0.4个百分点,其中市直进度82.7%,示范区进度83.4%。6县市平均收入进度83.7%,高于时间进度0.4个百分点;4城区平均收入进度85.4%,高于时间进度2.1个百分点。但县区级收入指标全省排名相对靠后。市本级收入总量36.21亿元,在全省市本级排序中居第9位,与上年同期位次相同;同比增长14.6%,在全省市本级排序中居第2位,较上年同期提升15个位次。1-10月份在全省157个县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排名中,我市6县4区(示范区不在统计范围)中,山阳区上升2个位次,孟州市上升1个位次,中站区位次与去年年底相同,其他县市区均较去年年底有所下降。在收入进度排名中,中站区进度88.3%,居全省第78位,其余县市区均在100名以后,其中博爱县进度82.5%未达到时间进度。在收入增幅全省排名中,6县4区中解放区、中站区、山阳区、温县增幅排名在全省100名以内,其余6个县市区排名在全省100名以外。税收比重均较上月有所提高,但在全省排名中,仍有5个县区税收比重排名在全省100名以外,税收比重低于60%的有:修武57.7%,居全省136位;博爱57.7%,居全省135位;沁阳57.1%,居全省139位。
(二)税收收入增速加快,主体税种是增收主力。1-10月份,全市税收收入完成71.7亿元,同比增长18.5%,较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较上月提升2个位次。其中主体税种完成40.53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6.5%,分别较上年底、上月提高0.4个、0.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8%,增收5.16亿元,拉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6.9个百分点;小税种完成31.1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收5亿元,拉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4.6个百分点。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上年同期已按营改增体制调整)增收3.7亿元,同比增长26.9%,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8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增收2.07亿元,同比增长31.7%,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增收2.3亿元,同比增长83.2%,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2.4个百分点;契税增收1.88亿元,同比增长114.6%,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1.9个百分点;以上四税合计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10.2个百分点。
(三)工业税收、三产税收持续较快增长,建筑业税收降幅较大。1-10月份,全市工业税收完成28.61亿元,同比增长17.4%,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39.8%,较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煤价是影响煤炭、电力两个行业税收运行的主要因素,影响方向正好相反,自2016年7月起,综合煤价逐月上涨,是今年以业煤炭行业税收快速增长、电力行业税收下降的主要动力,但进入今年下半年,煤价虽仍保持高位,但增速已趋缓,工业税收中呈现煤炭行业增幅略降,电力行业降幅收窄的特点。 1—10月份,采矿业实现税收2.33亿元,同比增长35.6%,较上月下降8.2个百分点,其中焦煤集团实现全口径税收(以下涉及企业均为全口径税收)2.36亿元,同比增长33.5%,增幅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电力生产行业税收同比下降39.8%,降幅较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华润电力、神华国能焦作电厂、金冠电力三家电厂实现税收1.53亿元,同比下降31.6%。制造业实现税收23.11亿元,同比增长22%,增收4.17亿元,拉动地方级税收增长6.9个百分点,是我市税收快速增长的主动力,制造业主要税源企业情况是,中铝中州铝业公司实现税收2.68亿元,同比增长105.2%,增收1.37亿元;风神轮胎实现税收1.91亿元,同比下降12.6%,减收2745万元;昊华宇航实现税收1.38亿元,同比增长405.4%,增收1.11亿元;万方铝业实现税收5426万元,同比下降50%,减收5421万元;龙蟒佰利联实现税收1.31亿元,同比增长38.9%,增收3669万元;多氟多实现税收1.13亿元,同比下降35.2%,减收6107万元;江河纸业实现税收1.2亿元,同比增长65.2%,增收4734万元;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实现税收2.01亿元(其中消费税9259万元),同比下降1.8%,减收360万元。
第三产业地方级税收完成39.5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部地方级税收的比重为55%。分行业看:金融业税收持续快速增长。1-10月份,全市金融业地方级税收完成6.97亿元,同比增长30.8%,增收1.6亿元,拉动地方级税收增长2.6个百分点,其中,中旅银行实现全口径税收6亿元,同比增长82.2%,增收2.71亿元,拉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税收止跌回升,受销售回暖和交易活跃影响,1-10月份全市房地产业实现税收9.96亿元,同比增长21.4%,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末分别提高41个、22.2个和11.2个百分点;三是批发零售业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稳定在12.2%和12.3%之间,1-9月份批发零售业税收实现5.16亿元,同比增长23.8%。建筑业税收完成3.71亿元,同比下降11.6%,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四)财政支出保障有力。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支出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1-10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12.5亿元,同比增长15.4%,较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增支31.47亿元,各项重点和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核算非盈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八项支出累计完成163.24亿元,同比增长10.6%;民生支出151.57亿元,同比增长14.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3%,增支18.84亿元。分科目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58亿元,同比增长3%;公共安全支出13.43亿元,同比增长21.7%;教育支出33.12亿元,同比增长22.6%;科技支出2.37亿元,同比增长2.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31.87亿元,同比增长2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4.71亿元,同比下降0.1%;节能环保支出5.23亿元,同比增长9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0.93亿元,同比下降10.3%;农林水事务支出13.22亿元,同比增长2.1%;住房保障支出6.46亿元,同比增长88.1%。
三、工作建议
总体来看,前10个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度与时间进度同步,均衡入库,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综合分析后两个月形势,全市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且受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影响,三产税收高增长态势难以持续;二是随着煤价上涨趋缓,工业相关税收持续增长的势头有待观察;三是进入冬季,环保治理、督查力度越来越大,我市重点税源企业限产压力增大。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心、积极主动应对,千方百计化解收支矛盾,努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盯目标,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一是依法依规加强收入征管。加快推进综合治税工作,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利用,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治理,着力构建加强税收管控的长效机制,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在确保圆满完成全年收入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二是切实加强财源建设。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支持高税负、高成长、高技术行业发展,努力实现财税增长、企业增效、居民增收,促进财政蛋糕不断做大;同时,加强对骨干企业的税收监测和调度。帮助企业解决税收就地缴纳等问题,确保发展势头较好的税源企业和新增税源户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三是继续实施分包县(市)区机制,进一步加大协调督导力度,掌握收入进度,着力构建税收管控长效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完成收入目标。
(二)狠抓落实,强化财政保障能力。一是着力支持保障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资金一笔一笔审核”、“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的要求,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二是进一步支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对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学前教育扶持政策的落实;切实保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三是继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乘数效应,统筹灵活运用财政资金、PPP、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强力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
(三)统筹协调,切实加快支出进度。一是强化部门支出主体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督促预算单位加快项目支出进度,及时调整进展缓慢的项目预算,统筹用于重点建设领域。二是加强预算执行考核。建立月通报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分配、执行进度台账,每月统计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对预算执行进度情况进行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年终排位靠后的部门,相应扣减下年度部门专款预算额度。建立预算执行年度综合评价机制。实行“谁花钱谁负责进度,谁花钱谁负责绩效”的评价机制,财政部门每年对市直各预算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管理和结转结余资金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相应调减次年项目预算安排规模。三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促使各级各部门及时将财政资金转化为实物工作量,避免扶贫、民生等资金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