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焦作市财政局网站!

201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当期保增长、同步调结构、持续创优势、始终抓环境”,直面问题、综合施策,制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9条措施、8大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12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经济运行呈现止跌回升、平稳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0.5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7.9%,比一季度回升1.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1位。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6月份, 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7.53亿元,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8.7%,增速居全省第10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5.3亿元,同比增长9.6%,居全省第7位。十大产业增速提高 。1—5月份,全市十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9.3亿元,同比增长10.6%,比上个月提高2.5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上个月提高1.0个百分点;利税119.4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上个月提高0.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6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同比增长28.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良好。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8.1亿元,同比增长9.1%,居全省第9位。工业用电量企稳回升。6月份工业用电量15.8亿度,同比增长3.1%。上半年累计工业用电量87.5亿度,同比下降1.3%,增速比1—5月份回升0.9个百分点,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6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工业产品中,有12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呈现增长,同比下降的有10种。
(二)服务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5.3亿元,同比增长6.6%,比一季度回升3.9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64.78万人次,同比增长 10.39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6.37亿元,同比增长11.02%;实现门票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2.25%。服务业“两区”建设顺利推进。1—6月份,服务业“两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在建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10.14亿元;新建或改造园区道路5.36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拆迁占地面积183亩。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1—6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8亿元,居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11.8%,居全省第14位。新业态培育取得突破。开展“互联网+”示范企业创建,浪潮、阿里巴巴、新浪、58同城、一亩田等落户知名电商达35家。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4.5亿元,同比增长4.1%。夏粮生产再夺丰收。全市小麦亩产565.9公斤,较去年增产8.3公斤;总产达到153.4万吨,较去年增加2.3万吨,实现“十三连增”。产业化水平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快,九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1.3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1家。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合作社达3945家,覆盖率49.8%。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2%,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田间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新打机井536眼,维修机井122眼,疏浚沟渠13.09千米,埋设管道313.62千米,铺设地埋线228.64千米,新修生产路机耕路46.26千米,建设变压器房56座,完成投资任务的97%。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1—6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60.3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6%,居全省第13位。省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3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0.5%;198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8.7%。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郑焦铁路实现通车,龙源电厂、焦作电厂建成投运,丹河电厂异地扩建项目初步设计通过预审查。第二产业快速发展。1—6月份,全市第二产业投资563.3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5.5%,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平稳推进。上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559.1亿元,同比增长18.7%,投资总量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5.0%。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完成484.8亿元,同比增长21.2%。房地产开发投资减缓。1—6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5.7亿元,同比下降1.7%。
(五)财政收入降幅持续收窄。1-6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亿元,居全省第10位,同比下降3.1%,比上月收窄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7位。税收收入完成34.4亿元,下降5.5%,比上月收窄10.7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4%,比上月提高3.2个百分点。1-6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2亿元,增长6.5%。
金融稳步增长。6月份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23.5亿元,比年初增加170.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26.3亿元,比年初增加9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29.4亿元,比年初增加75.4亿元。
(六)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101004万美元,同比下降18.7%。其中实现出口74647万美元,同比下降9.3%;实现进口26357万美元,同比下降37.1%。全市共新引进市外境内项目417个,同比下降26.1%,项目总投资603.4亿元,同比下降37.9%,合同外来资金576.1亿元,同比下降34.6%,实际到位资金720.8亿元(含往年项目今年到位资金,下同),同比增长12.9%,占市定引进市外资金目标1357.5亿元的53.1%。其中,新引进省外境内项目148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236.7亿元,同比下降40.8%,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270亿元,同比增长6.1%,占省定引进省外境内资金目标537.5亿元的50.2%。
(七)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7元,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4元,增长11%。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5.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同比增加0.5%,完成年度目标的120.1%;累计转移就业达到84.3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8.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6.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5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3.2%。城镇登记失业率4%,在4.5%的年控目标内。市场物价基本稳定。1—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八大类商品价格表现为“六升二降”,其中:烟酒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2.9%,食品类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3%,居住类下降0.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10位,总量位次为近年来新低;同比下降3.1%,增速居全省第17位。税收占比63.4%,低于全省70.8%的平均水平,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5.3亿元,居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6.6%,居全省第13位,三产增速低、占比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重点行业企业困难。上半年,全市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较去年全年(12.9%)下降0.8个百分点。铝工业(8.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2%)、装备工业(9.4%)、新能源产业(-9.2%)等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进出口大幅下降,轮胎、钛白粉出口持续下降是主要因素。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2.8%,待售住宅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万平方米。
(三)后续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上半年,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居全省第17位,下降70.5%,居全省第18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6.1%,居全省第18位。在建项目大幅减少,全市在建项目仅72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93个。在建亿元项目423个,比去年减少77个。
(四)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难度很大。2015年,我市节能目标为下降0.5%,但随着焦作电厂、龙源电厂和晋煤天庆煤化工等高能耗项目相继投产,全年单位GDP能耗有可能不降反升。省定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190天,地表水环境质量省定目标为80%,上半年我市环境优良天数为46天,4个省控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平均达标率为66.7%,均与省定控制类指标存在差距。
三、下半年工作建议
下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稳增长。目前,我市稳定经济增长29条措施、8大专项行动计划、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12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效应刚刚显现,因此,下半年的主基调应该是抓落实,把出台的各项政策一条一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作用、产生预期效果。
(一)提速工业经济一是全力保运行。对全市11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普查,逐一摸清症结、了解需求,加强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初步调查的177家重点企业,要一企一组、分类施策,对24家生产经营好的高成长性企业,要创造条件,确保其开足马力、扩大市场;对94家生产基本正常、受市场影响较小的企业,要加强协调支持,保证其满负荷生产;对排查出的23家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要抓好帮扶解困工作。二是促进再投资。盯住“330”重点企业,加快推进100个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170亿元。同时,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加快推进193个企业、223个超千万技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205亿元。三是务实解难题。集中解决31家城区工业企业规划、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协调解决16家城区工业企业搬迁问题,4家拟上市企业问题。
(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消化存量。落实好50%、100%的契税补贴政策,制定完善措施,鼓励重点房地产企业加大集团购房群体营销力度,支持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购房消费,开展住房公积金异地贷、组合贷、装修贷、家庭成员贷等业务,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激活市场,大力消化现有存量房。二是优化供给。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信誉好的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开发优质项目,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采取更加灵活的保障房建设措施,优化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有效调节供给。三是加强监管。引导房地产企业优化服务,推出优惠便民措施,打击虚假宣传、变相涨价等行为,加强市场监控,跟踪市场变化,适时推出补充完善政策。四是创优环境。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引导舆论。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举办多种推介活动,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是加快“两区”建设。开工建设龙源路西延和高压线路迁建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丹尼斯购物广场改扩建等工程,力争开工上海新城控股集团吾悦广场、温县中广国际太极影视小镇、温县司马懿益智文化园、万达广场、怀庆府文化休闲街等一批重大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1亿元以上。二是加快物流业发展。年底前编制发布《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力争开工武陟县国家干线铁路公路物流港、中站区物流金融港等项目,今年完成投资20亿元。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推进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依托十大文化旅游园区,重点实施云台山转型提升综合开发、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妙乐寺遗址文化旅游区、嘉应观黄河文化旅游区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发展太极文化、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健康养老业发展。依托太极故里、“四大怀药”等优势,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设一批健康养生基地,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健康服务业集群,形成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四)培育新增长点电子商务方面,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一是9月上旬编制完成《焦作市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修订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8月底前出台《焦作市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三是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德众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鸿运国际智能商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加快浪潮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年内开展商业运营。五是充分发挥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培训资源优势,举办高、精、专论坛和研讨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结构合理的电子商务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年底前培训电子商务各类人才2万人次。新能源汽车方面,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7月底前编制完成《焦作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认真研究《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对照标准条件,明确努力方向。三是依托多氟多公司加快年产3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规划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纯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依托龙瑞新能源公司加快年产30万辆纯电动汽车项目规划建设,打造纯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基地;依托海源车辆检测平台,在示范区规划建设焦作市纯电动汽车研发、配套和服务基地。四是成立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难题,尽早拿到准入资质,推动焦作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发展。
(五)创新投融资模式一是发行债券。加快推进市投资集团65亿元发债工作,其中私募债10亿元、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15亿元、公司债券20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9月中旬完成发行工作。二是加快上市。拟上市(挂牌)后备企业23家,其中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8家;列入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资源库34家。要帮助后备企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一批企业成功上市(挂牌),力争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公私合营。大力宣传推介总投资424亿元的34个PPP项目,争取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焦作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为焦作市经济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四是创立基金。积极与省豫资公司、国开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开展实质合作,设立三支总规模300亿元的焦作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加快与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实现母子基金联动。五是拓宽渠道。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商业银行走出去设立分支机构,探索成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银行机构,力争9月底前焦作市首家科技银行挂牌运营。积极引进平安银行、中原银行、农银保险、中航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推动平安集团P2P、小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板块”在焦设立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