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导产业运行平稳。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较去年同期(11.2%)下降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3%)0.8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省第8位。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6.2亿元,同比增长6.8%,居全省第13位。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5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7%,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多数重点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5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工业产品中,有 11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呈现增长,同比下降的有11种。其中铝材增长19.6%,机制纸及纸板增长7.3%,鞣制毛皮增长5.1%,塑料制品增长2.4%,电解铝增长1.3%,氧化铝增长0.8%。工业用电增速由负转正。5月工业用电量15.7亿千瓦时,比上月增加0.6亿千瓦时,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6.6%;累计工业用电量71.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工业占全市用电量的比重为83.2%,比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1—5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1458.84万人次,同比增长 5.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 6%,;实现门票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9.1%。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1—4月份,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962亿元,同比增长12.6%;1—5月份,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30.6亿元,同比增长19.7%,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1—5月份,服务业“两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投产和新开工各1个,在建项目16个,累计完成投资84278万元;新建或改造园区道路5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888万元;拆迁占地面积183亩。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0亿元,增长11.8%,比1—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9.4亿元,增长11.8%,居全省第14位,比1—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6.2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6.4%,居全省第10位,较去年同期前移7位。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5月份,42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9%;198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7%。投资结构持续改善。1—5月份,全市第三产业投资204.9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1—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全市第二产业投资434.5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6.2%,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1—5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3.0亿元,同比下降6.6%,较1—4月份下降3.6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入增速较低。1—5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4亿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8.1%,居全省第17位。税收收入完成24.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2%,同比下降了5.8个百分点。1—5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4亿元,增长2.9%。
金融稳步增长。5月份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70.3亿元,比年初增加117.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99.3亿元,比年初增加68.4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0.0亿元,比年初增加56.0 亿元。
(四)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今年1—5月,全市实现进出口492572万元(81077万美元),同比下降22.3%,较上月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增幅位居全省第16位,完成全年进出口目标任务268534万美元的30.2%,低于年均进度11.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4位。其中实现出口358284万元(59157万美元),同比下降11.5%,下降幅度较上月底收窄1.4个百分点,出口增幅位居全省第16位,出口额居全省第4位;实现进口134289万元(21920万美元),同比下降41.5%,下降幅度较上月底收窄2.5个百分点,进口额居全省第5位。
(五)市场物价温和上涨。1—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八大类商品价格表现为“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居住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增长基础不牢。一是十大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弱。1—5月份,全市十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较去年全年(12.9%)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7.4个百分点,拉动点较去年全年(7.9%)下降0.5个百分点。有4个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铝工业(7.4%)、汽车及零部件产业(0.5%)、食品工业(9.0%)、新能源产业(—5.2%)。二是部分大企业产值下降。1—5月份,全市30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7.6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焦煤集团下降13.9%,风神轮胎下降22.1%,昊华宇航下降23%,万方铝业下降1.2%。三是工业企业效益收窄。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46.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前3个月、前两个月分别回落1.4、2.6个百分点;其中风神轮胎下降19.7%,中内配下降10.8%,万方铝业下降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0.2亿元,同比下降1.7%;利税总额168.3亿元,同比下降1.5%。亏损企业亏损额5.3亿元,同比增长18.8%。
(二)财税增收压力较大。一是税收收入持续两位数下降。前5个月,全市税收累计增速分别为—19.5%、—18.9%、—18.9%、—15.7%、—16.2%,连续两个月处于全省末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0.2%,位于全省末位。从税收增速排名看,全省107个县中,修武县106名、博爱县103名、沁阳市101名、温县92名、孟州市100名,武陟县95名;全省50个区中,山阳区48名、中站区47名、解放区45名、马村区30名。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减收严重。1—5月份,全市基金收入完成4.14亿元,仅完成年预算的8.6%,同比下降78.8%,减收15.36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2.81亿元,同比下降84.1%。
(三)投资增长难度加大。一是项目个数大幅下降。1—5月份,全市在建项目仅59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230个。从项目规模看,亿元项目个数出现下降,全市在建项目368个,比去年减少84个。从产业看,工业项目个数减少较多,全市在建项目仅为39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22个,减少近1/3。二是高耗能产业投资反弹。1—5月份,全省高耗能产业完成投资126.7亿元,同比增长35.2%,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水平高18.8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投入不足。1—5月份,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4.6亿元,占全市比重31.2%,比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72亿元,同比下降13.6%。
(四)相关指标支撑乏力。从工业用电量增速看, 1—5月份,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2%。从建筑业营业税看,1—5月份,全市建筑业营业税增速进一步下滑为—18.2%。从批发零售业增值税增速看,1—5月份,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值税增速为—8.0%。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速看,1—5月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2.9%。从第三产业交易契税增速看,1—5月份,全市第三产业交易契税增长—65.6%。
三、下步工作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市来说,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建设仍是稳增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一)突出抓好项目实施。每月召开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专题听取十大建设、工业十大产业、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电商产业、十大文化旅游园区推进情况汇报,重点听取转型攻坚项目在谈、签约、开工、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督导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进一步明确任务、明确节点、落实责任、解决困难和问题。建立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纪要和工作台帐。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对重点项目实行并联审批,一站式全程服务,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创造条件。坚持市五大班子领导联系分包省重点项目、县(市)区五大班子分包联系市重点项目工作责任制,对项目何时落地、何时开工、何时投产,一包到底。
(二)持续加强项目谋划。建立完善项目谋划机制。尽快出台《关于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的意见》,成立重大项目谋划工作领导小组,聘请重大项目谋划顾问,安排专门机构、人员、经费进行谋划。建立项目压茬推进机制。把每年的第三季度作为项目谋划包装集中阶段,新谋划项目必须达到“对上可申报、对外可招商”的包装深度;把第四季度为新谋划项目前期集中办理阶段,针对天气寒冷不利于施工情况,把项目建设由室外变为室内,联审联批一批项目,为争取第二年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盘子和开展招商活动做好准备。加大项目谋划奖惩力度。完善重大项目库管理,强化重大项目谋划论证和考评,对在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和重用。对影响重点项目谋划推进的单位和个人,启动效能问责程序,依法依规给予严肃处理。
(三)完善项目储备制度。今年以来,为更好地稳增长、促投资,国家相继提出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和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在内的“七大工程包”和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消费“六大消费工程”。近期又提出了要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四类新工程包”。此外,加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7+6+4+1”的国家级投资储备包格局基本形成。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变化,结合我市实际,精准对接,筛选一批项目形成我市的重大投资工程包。抓住当前新一轮扩投资的历史机遇,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复、支持。
(四)全力打造优质环境。加强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等贷款审批。开辟新的融资拓展通道、用好用足相关融资政策、落实兑现奖励政策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抓好用地保障工作。通过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完善供地手续、加大征地拆迁力度、严厉打击“两违”等工作为项目供地提供保障。通过抓好项目选址、审批等用地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强化项目服务协调。全面落实行政审批提速各项措施,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确保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强企。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进行驻地招商、精准招商。对已签约项目,要认真履行各项合作协议内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尽快开工。